我校3篇文章分别在《中国旅游报》《江西日报》刊发

近日,我校3篇文章分别在《中国旅游报》《江西日报》刊发。具体为:金艳红副教授撰写的文章《培育和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和李平讲师撰写的文章《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培训联合“出圈”》在《中国旅游报》刊发,李倩讲师参与撰写的文章《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在《江西日报》(理论版)刊发。

 

 640.png

 

培育和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

■ 金艳红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剂。文旅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依托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文旅产业,实现文旅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因此,积极探索培育和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助推新兴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文旅装备核心竞争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新兴产业和数字化文旅产业应运而生,推动新兴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交汇,有利于加快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其一,要加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为文旅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强化文旅产业技术竞争优势,为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的业态环境。其二,提升文化和旅游业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如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多种互动性的应用场景,增强游客体验感;引进“伴游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技术设备,加快文旅装备的更新迭代;助推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等产业数字化,通过更新数字文化的体验方式助推文旅装备的转型升级。其三,加大文旅产品升级和技术研发力度。产品升级和技术研发是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及时升级、改造能够不断满足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对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属性产品的实际需求。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为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持。培育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培育方式是文旅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和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这需要发挥高校育人、育才作用,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构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搭建校企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助推技术、人才、文化等要素的双向流通。与此同时,鼓励校企联合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的文旅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实训基地等,并依托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一批符合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助推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丰富用户文旅体验。依托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来创新用户的体验模式是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其中,以大数据、区块链为支撑的抖音、小红书等数字平台的兴起,颠覆了传统的文旅体验方式,实现了文旅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跨时空发展。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技术创新应用使得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可能,提高了处于不同时空用户的互动性,各区域可以依托自身的文旅资源,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场景,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从用户购买场景出发,游客在文旅产品上的消费数量、消费偏好、消费用途等是影响文旅产业实际效益的重要因素。以依托数字化载体建立起来的“亲游客”文旅活动为载体,设置具有创新性和产品针对性的数字购买场景,丰富文旅产品线上售卖的数字形式,可让消费者的全方位体验延伸、叠加、变换,形成强烈的意识、行为和情感共振。

  (第一作者金艳红系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中共萍乡市委党校副教授)

 

 

 640 (1).png

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培训联合“出圈”

■ 李平

 

“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近年来,各地党校、干部学院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合作联盟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尤其是跨区域联合已经成为红色教育培训的新动向,比如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红色教育联盟、川陕苏区红色干教联盟、湘赣边红色教育培训联合体。跨区域红色教育培训联合既“出圈”又“出彩”,形成了1+1>2的联动效应。

理念价值共谋,乘势而上谱新篇

推进跨区域红色教育培训联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不仅有利于当地红色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还可以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更可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多方面产生积极效益。

借着高涨的红色教育培训合作热潮和政策东风,抢抓机遇、扬优成势,凝聚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理念共识,才能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以改革创新思维谱写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篇章”。跨区域红色教育培训联合要以集群优势,在线路开发、师资培育、课程打造、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以进一步整合区域干部党性教育资源,有效防范跨区域红色教育培训合而不深、上热下冷等问题,切实把丰厚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干部教育培训优势。通过红色教育培训联合体的实体化运行和长效化保障,主动谋事、用力干事、协力成事,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不断形成供需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竞合发展的最佳平衡。

培训资源共享,融合共建聚合力

红色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是实现红色教育培训目标、提升红色教育培训质效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当前仍存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多样、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学线路开发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合力打造跨区域的地方特色红色教育培训“名课、名师、名基地、名教材”。

为此,一是加强精品课程共研。强化红色培训课程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根据区域红色文化的特点,打造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教学课程,并在形式上予以多元创新,形成“一个精品课程、区域多方共研、能够满足区域合作需要”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学术共研。围绕党中央、省市关于区域合作发展的最新决策部署,共商主题,共办区域党校(行政学院)理论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理论研讨。加强区域党校智库交流合作,围绕区域合作发展,形成更多高质量科研资政成果。三是加强师资共培。推进跨区域省市高校及党校、干部学院的教师、史志专家和现场教学基地骨干等师资力量共享,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共同壮大区域优秀师资队伍。打通师资交流渠道,统筹强化基层教学点讲解员队伍建设,通过集中培训、互派学习等方式,提升讲解员队伍素质。四是精品线路共建。增强“一盘棋”意识,整体规划现场教学点的布局和打造,将红色教学点“串珠成链”“串线成面”,并根据地理区位、文化特点等要素联合打造、共享共用精品教学线路,积极将红色名村现场教学基地纳入跨区域红色培训经典线路。协同推进跨区域革命文物主题游径规划建设与整合利用,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加强红色教育基地集群建设,联动名人故居等遗址遗迹,形成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体制机制共商,对症施策破难题

改革创新是红色教育培训的活力之源,应破除制约跨区域红色教育培训联合推进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弊端,形成规范有序、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一是着力解决培训管理标准问题。井冈山于2017年10月23日发布了江西省首个红色教育相关的地方标准《红色教育培训管理》,通过标准引领、指导红色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可以参鉴此案例,完善相关制度标准,构建以红色教育培训管理地方标准为核心,包含服务提供和保障两大类型,涉及对外联络、教学服务、后勤保障等三个方面,即以“一个核心,两个类型、三个方面”为特点的红色教育培训服务标准体系,并以此作为考核评价以及后期监督该区域内红色教育培训机构的标准。

二是着力解决跨省培训难题。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联动推进区域红色教育培训需要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性思维,打通省域界限的藩篱,将跨区域县(市、区)置于统一空间场域,进一步激活跨区域红色教育培训的交流活力。

培训品牌共推,强强联合筑高地

跨区域红色教育培训协同打造的“新名片”,需要合力下好“一盘棋”的意识,携手打造全国红色基因传承创新高地。一是形塑区域性红色资源整体品牌概念。持续深化区域内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加大互派班次、联办班次力度。共同做好宣传推介,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二是共同做好对外宣传推介。主动开门推介,积极吸引区域外的学员参与培训学习,形成对本区域红色教育培训品牌的良好观感,进而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强化“交通+红色培训”双向驱动效应,串联区域内各大红色培训教学基地,使越来越多的学员参与进来。

三是加快扩充红色培训干教联盟。通过成立党性教育培训干教联盟,进一步深度挖掘、全面整合利用整个区域的红色资源,推动区域红色培训联合体构建真正落地落实。四是多方合力擦亮区域红色研学品牌。联合举办系列文化节会活动,优化馆校合作新举措,赋能“大思政课”新动力,持续推动红色研学走深走实。借鉴江西省铜鼓县全域研学产业化创新模式相关先进做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研学+旅游”创新模式,共同谱写研学旅游协作新篇章。

(第一作者李平系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中共萍乡市委党校讲师)

 

 640 (2).png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

■ 黄怡 李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党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系统思维推进管党治党的重要举措,是对正风肃纪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纠树并举、破立并进,促进党员干部在正风肃纪中增强党性,通过增强党性提高正风肃纪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中,党性是根本,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鲜明体现了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理想信念、政治追求;党风是党性党纪的外在表现,反映出政党特质、政治品格和精神面貌;党纪是党性党风的重要保障,是党组织和全部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党性、党风、党纪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坚强的党性、优良的党风、严明的党纪是我们党的鲜明特点和制胜法宝。百年大党走过的革命风雨历程不断证明:能否深刻把握党性党风党纪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协同推进三者建设,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要通过锤炼坚强党性固本培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源上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共产党人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在思想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上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目前,我们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因此,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不断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要切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涵育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高尚品格。要强化党性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党章和党纪的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做到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要强化党员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党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遵守党纪国法。

要通过弘扬优良党风激浊扬清。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检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标尺。目前,纠治“四风”既是面对面的攻坚战,也是手掰手的拉锯战。持续高压之下,“四风”问题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发现难、定性难、查处难并存,防止隐形、变异,成为当前纠治“四风”的重点难点。要不断完善作风建设制度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刹潜规则、歪风邪气,深入整治隐形变异“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

要通过严明党规党纪防腐拒变。纪律严明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马克思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时得出结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的纪律是管党治党的尺子和全体党员的行为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解决了许多党内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我们党要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要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纪严于法、纪法贯通,不断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强化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法治意识,坚决同破坏党的纪律的行为做斗争,切实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向前发展。要对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严格问责,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尤其是对顶风违纪者,从严惩处。同时,还要加大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通过严查惩戒,警诫广大党员干部,提高震慑力,切实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第二作者李倩系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中共萍乡市委党校讲师)

 

 

  

 

 

来源 | 科研科